本文转自:河北日报
7月16日,在唐山创智城项目一期工程现场,工作人员正操作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进行施工。本报记者 师 源摄
□本报记者 师 源 见习记者 安 洋
7月16日,唐山市路北区的唐山创智城项目一期工程(以下简称“创智城”)现场,油漆工骆明明正操作着室内喷涂打磨一体机器人进行作业。与以往“一喷一身漆”不同,只见他动动手指,机器人便开始自动作业。不到两分钟,一面约25平方米的墙面就完成喷涂。
“这款设备真是既聪明又高效,腻子喷涂、腻子打磨、乳胶漆喷涂这些活儿都能干。有了它,我的工作轻松多了。”骆明明笑着说。
告别传统工地的“灰头土脸”,这个占地16万余平方米的创智城项目,正依托5G等数字技术,加速向智能建造的方向转型,实现建设有“帮手”、管理有痕迹、数据可溯源、风险可预知。
智慧工地有啥不一样?履带抹平机器人的智能摆臂算法,将地面平整度偏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;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运用智能激光找平算法,施工误差可缩小至4毫米……智慧工地智慧建,在创智城,“机器人兵团”齐上阵,正颠覆人们对传统工地的认知。
“创智城仅单体建筑就有15座,想实现智慧建造,不仅要有聪明的设备,还要靠独特的‘数字造楼术’。”在创智城地下室内,项目技术部部长王紫阳一边说,一边查看手机内的三维管线图,指导工人施工。
王紫阳介绍,创智城仅管线施工就涉及水、电、通风、消防等10余种。传统施工中,每种管线都要单独设计图纸,作业时常因管线作业碰撞延误工期。如今,项目依托BIM技术(建筑信息模型),将所有管线图从平面转为三维,统一设计、作业,施工效率至少提升10%。
王紫阳所说的BIM技术,就是给所有施工环节搭建三维建筑模型,并通过数字技术,让不同团队在同一个模型上协作,从而节省施工成本、提高施工效率。
“以往,虽然项目前期会提前做好施工图纸、流程表和进度图,但仍避免不了边干边改等问题。如今,依靠‘会思考’的BIM大脑,可以提前对项目1089份施工全流程可视化图纸进行纠错,3年施工计划被压缩进数字世界,一目了然,有效规避施工调度的不合理问题。”王紫阳说。
为了现场查看施工情况,项目质检员赵爽来到工地,10分钟后,指挥中心就收到了他传来的实时画面。
“3-E栋一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,造成墙面污染,请相关部门在半小时内完成清理。”随着中心智能建造平台指挥系统对视频进行分析并发出预警,赵爽立即在现场将问题形成清单,传至相关责任人。
奥秘就在赵爽头戴的安全帽上,这个全景智能安全帽,可实时将画面上传至智能建造平台。
智慧建造,更要智慧管理。“我们通过物联网、云计算、5G传输等技术,打造了智能建造平台,包含扬尘监测、塔吊监测等30余个系统,形成了施工全过程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。”王紫阳说,如今,从建设到监管,融合多种技术打造的创智城,正以蓬勃活力“智”造着未来。
倍顺网-股票配资十大公司-股票配资咨询-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